河北任泽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任泽经开区”)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方面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有效聚集各类要素,加快传统产业由投资拉动型向赋能驱动型转变,由平面化转型提升向立体化综合提升转变,由要素集聚创新向模式集成创新转变,培育形成布局优化、生态良好、链条完善、功能协同、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再造工业高质量赶超发展新优势。
任泽经开区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构建“一区两园”工业园区布局体系,一区就是经济开发区,两园分别是邢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和大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园区整体目标、控制性指标等建设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合理地布局产业园区,坚持“不搞大而全、追求专而精”,逐步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互补发展的园区布局。
任泽经开区严格执行“234+1.5”供地标准+承诺制,在开发区打造升级版的橡塑新材料产业园,持续推进邢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建设。全面排查高耗低效、长期闲置和“用而未尽”企业,制定园区产业目录和投资负面清单,建立健全低效闲置用地企业清单。通过政府回收、项目置换、标准地供应等程序,加快闲置土地的腾退和有效利用。
任泽经开区树立“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围绕加快机械制造、橡塑制品两大主导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橡塑新材料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动力源。
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加快培育先导产业(新材料、特种橡塑、高端铸造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装备制造、橡塑制品);加快完善配套产业(大数据平台、第三方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投融资平台等),努力培育“四个一批”,即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领跑者”,培育一批关键技术“攻坚者”,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的“塑造者”,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链主”企业。
推动橡塑制品向橡塑新材料转变。围绕打造京津冀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邢台市橡塑新材料产业集群。坚持以“智能”提升产品价值,以“绿色”优化制造模式,以“特色”拓展应用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橡胶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新型骨架材料和高端密封制品等,以“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新材料及制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以华密新材、山峰特种橡胶、北人彩印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实现“小配件蕴含高科技、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的目标。
推动机械制造向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变。坚持布局园区化、配套链条化、模式智能化、营销品牌化“四化”要求,全力推进邢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建设。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工艺—通用(专用)零配件—功能化总成—智能化整机”为主轴的高端装备制造体系,以高端装备、专用装备和机械零部件等为重点,以永明地质、中车环保、华电数控、邢工机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群,全力打造华北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任泽经开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铁辐射区的有利契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央企及二三级子公司和投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入驻任泽经开区。
实施规上企业培育工程,快速推进“个升企、企入规、规转股、股上市”,每年净增规上企业10家以上。筛选一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的潜在能力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如华密新材、北人彩印、永明地质机械、华电数控、龙泉剑钉业等,建立两大行业领军企业库,实现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领航企业梯度发展。
发挥华密新材在北交所上市的引领作用,落实上市前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北人新材、立德尔炊具在“北交所”上市,永明地质工程机械在“新三板”上市、中车环保科创板上市工作。
为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任泽经开区实行重点企业七位一体包联帮扶,健全“工业运行协调调度例会”工作机制,针对制约公司发展的明显问题精准施策,提供高效服务。
任泽经开区持续推进开发区提档升级21条措施落地落实,聚焦合理布局、系统谋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建厂房,畅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全链条,鼓励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大国工匠合作,加快推进各类要素向开发区集聚。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强化定向支持,加大科研立项补助力度,培育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建成智慧产业片区。
以“链式思维”保持和提升产业链的有效性与竞争力,加大“保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辐射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竞争优势。
补强产业链。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产业链条,已培育以永明地质装备为链主的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链、以华密新材为链主的橡塑制品产业链和以龙泉剑钉业为链主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链。
打造智能链。构建具有特色的“1+N”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体系,分产业建设一批省内领先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探索“互联网+制造业+金融”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生产制造向“智造”或“制造+服务”转型。